农业·农村·农民

  • 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协同发展——基于省级尺度时空演化分析

    刘瑞祺;刘新民;蔺康康;

    为探究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协同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特征,分别从城镇和乡村两个视角出发,利用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三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协同发展水平于2017年步入初级协调阶段;空间分布呈“东部>东北>中部>西部”梯度格局,且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集聚效应整体保持稳定,“高-高集聚”主要分布于东部,“低-低集聚”集中于西部,“低-高集聚”位于中部和东北地区。由于各省级行政区资源禀赋存在差异,部分地区的系统协调性较低。因此,应因地制宜促进协调发展,强化省际联动效应,增强高值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2025年02期 v.37;No.121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协调性研究

    程脂涵;刘鹏凌;李远鹏;叶露放;

    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开展障碍因子分析,考察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近年来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数字应用是决定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化肥使用折纯量则关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两个子系统目前并未达到最优耦合状态。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加快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效率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建议地方政府支持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加大对数字农业补贴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025年02期 v.37;No.121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研究

    周慧;陈继;

    新质生产力提出伊始,即贯穿于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基于实践本位,按照实践主体-实践方位-实践机制等“行动流”主线,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及其行动流变。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治理,必然归嵌于乡村治理现代化总体框架,并在逻辑向度层面强调多元主体、多重业态、多维机制的现代化表征。在实践主体上倡导基层政府、农民、市场、社会层面形构治理共同体,在实践方位上注重创新创造、要素供给、品牌效应多重业态协同发力,在实践机制上以党组织政治领导为核心要素,不断拓宽自治、德治、法治新质态内涵,从“三治”融合外延为乡村治理“四治”协同保障机制,走“新”“质”“产”有效回应与主动建构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之路。

    2025年02期 v.37;No.121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动态与展望——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分析

    胡保玲;谢梦蝶;曲远;

    文章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发文量与期刊分布了解研究布局,构建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发现研究热点,利用时间线和突发词探测图谱揭示研究前沿。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研究热点涉及数字化转型、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三大主题;研究前沿呈现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以数字经济为助推、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乡村民宿和民族地区为着力点等四大特征。后续可以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定量与多案例研究及热点主题跟踪等方面拓展相关研究。

    2025年02期 v.37;No.121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经济·管理

  • 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孙瑜;周千睿;霍侯瑾;王在建;白佃林;鹿永华;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本文从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以及融合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山东16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核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以及空间关联。研究发现:总体差异方面,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四大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N”形发展趋势。区域间差异方面,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部方面,大部分地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呈现逐渐扩大趋势。最后,山东省数字经济与小麦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该特征仅在鲁北地区的部分年份才有所表现。本文可为山东省小麦产业实现更加有效的数农融合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

    2025年02期 v.37;No.121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碳背景下环保治理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分析

    李季;李灏南;张雪婷;王静;杨蓉慧;

    研究以我国在2022年提出的“双碳”目标为切入点,基于演化博弈模型和既有文献的赋值方法,探索了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媒体的策略选择,并利用Matlab2022b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研究结论:1)研究有两大演化稳定点:E_7[0,1,1]为初始稳定点,E_8[1,1,1]为最优稳定点;2)提高地方政府积极监管时的收益或宽松监管时的支出能推动地方政府积极监管;3)加大对环保企业的补贴或对不自律企业的处罚能提高企业收敛于自律的速度。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和当下环保治理案例,提出进一步完善地方环保治理策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建议和展望:1)明确并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及主导作用;2)建立辖区内联合治理体系,并完善相关权责机制;3)依托企业环保治理模型,从企业内部过程战略层和基础战略层出发,推进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绿色转型,助力关键战略层宏观目标的实现。

    2025年02期 v.37;No.121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业企业财务绩效对碳绩效的影响研究

    吴辰;许少成;黄亚州;张怡;

    本文选取2015—2021年农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企业财务绩效对碳绩效的影响,并引入企业ESG表现与企业创新能力作为调节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企业的财务绩效对碳绩效产生了积极作用;企业ESG表现与创新能力在财务绩效对碳绩效的影响中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农业企业财务绩效对碳绩效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农业企业碳绩效的改善对财务绩效具有反向促进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期实现农业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明确碳减排目标,建立碳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数据监测体系,将碳绩效纳入投资决策过程;参与碳融资市场,发行绿色债券;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ESG融入企业战略发展规划中,积极履行ESG社会责任。

    2025年02期 v.37;No.121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互联网使用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社会网络的调节效应

    潘茜高雯;许秀梅;

    基于青岛市522份农户调查数据,构建有序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及社会网络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社会网络具有明显的正调节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政府应注重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了解,以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发展。

    2025年02期 v.37;No.121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政治·法律

  • 论铸强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力量

    杨先梅;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硬支撑”,也需要精神力量的“软加持”。精神资源能从方法、状态、导向、境界层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慧力量、奋进力量、榜样人格力量和信仰力量。唯物史观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现实问题应对、美好生活追求都充分显示铸强精神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国精神力量建设中存在部分青年心态消极、供需内容出现错位、铸强效果不够理想、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的突出问题,应从提振主体动力、优化内容供给、创新方式方法、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精准发力,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推动力量,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25年02期 v.37;No.121 79-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王文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指南,蕴含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要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智慧启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以指引正确前进方向,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奠定坚实精神文化基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传承深厚“根脉”基因,讲好中华民族故事以增强综合传播效能,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以厚植民心基础。

    2025年02期 v.37;No.121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据治理视角下的高校教学平台数据权属及管理研究

    牛婷婷;朱广峰;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高校教学平台产生的数据日益丰富,成为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资源。然而,当前高校教学平台数据的权属不清、相应的管理策略缺失。高校教学平台数据权属的界定需要区分应用场景结合相关法律和数据主体达成的协议综合分析,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治理框架、明确权属、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以及建立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实施策略,促进教学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提升数据利用效率,为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2025年02期 v.37;No.121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哲学·史学

  •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供需矛盾及破解路径

    纪咏梅;

    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信仰教育。供给与需求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一体两面,作为矛盾对立双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供需状况关系着教育的实效性。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精神成长多样需求与信仰教育单一供给、全要素育人格局与各要素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之间的矛盾。为此,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改革应增强教育主体力量,实现科学供给;瞄准学生信仰需求,实现精准供给;激发各要素活力,实现协同供给。

    2025年02期 v.37;No.121 98-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新型生产关系:价值意义、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卢斌典;王宇;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坚持和贯彻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新型生产关系理论以原创性贡献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公平正义、绿色发展、市场联动等方面以新的实践策略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内涵在于实现新型所有制关系、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的分配关系。唯物史观视域下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坚持人民至上,使新型生产关系惠及人民群众。

    2025年02期 v.37;No.12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决策因应的历史透视

    张广杰;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城乡关系决策构建过程中,党中央曾试图兼顾城乡、实现城乡双向对流发展。受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影响,在城乡互动中,中央不得不采取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政策以缓解城市压力,同时完成工业化启动的基础建设。中央政府所采取的统购统销与户籍控制政策实现了生活空间与生产节奏的无缝对接,其产生的迂回式社会经济效应是巨大的。但是,由于城乡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所带来的城乡隔离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相左,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微调城乡户籍、统筹城乡发展,慢慢形成城乡融合的一体发展格局,走出了西方“串联式”城乡关系的迷思,形成中国特色的“并联式”城乡发展道路。

    2025年02期 v.37;No.121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化·艺术

  • 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徐金娟;初文杰;

    主旋律电影承载着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其充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举措。注重顶层设计、构建“大思政”格局,增强融入意识、提高教师电影素养,提升主旋律电影质量、激发学生观影动力等,是将主旋律电影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5年02期 v.37;No.121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国际传播力建设背景下崂山茶文化外宣英译与传播研究

    聂庆娟;李若彤;

    崂山茶文化蕴含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和崇德尚善、修身养性的道家精神,开展其外宣英译和国际传播研究对于提升崂山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好崂山茶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语言交际功能,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指导将崂山茶文本划分为崂山茶诗词、茶小说为主的表达型文本,崂山茶名称、茶器、制茶技艺、茶道等为主的信息型文本,崂山茶广告、宣传标语等为主的呼唤型文本;表达型茶文本翻译可主要采用凸显作者个性的“异化”策略,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翻译主要采用突出受众反应的“归化”策略,从而提升崂山茶文本的翻译质量,为崂山茶文化国际传播打下基础。打造多主体参与、多平台支撑、多手段协同的三位一体崂山茶文化对外传播模式则是增强崂山茶文化国际传播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加快实现文化强国建设这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2025年02期 v.37;No.121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语言预期视角下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语言康养路径探析

    徐飞;刘成龙;陈金秀;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被认为是痴呆性的前驱阶段,会造成老年人语言理解能力的退化。预期是人脑的基本运作机制之一,语言预期对于老年人语言能力的保持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对1995年至今的MCI老年人语言预期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系统揭示了MCI老年人语言预期的路径演化趋势,对该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等方面展开综合评述。本研究基于研究数据和相关结论,尝试为MCI老年人语言康养的实现路径提出建议,助力MCI老年人实现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2025年02期 v.37;No.121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青岛纪录片中地方意象的多重书写及其文化实践功能

    王浚丞;赵烟蓬;

    地方意象是一种借助外在载体传递地方意义的叙事系统,能够为理解地方的发展内涵提供理论框架。青岛纪录片在地方意象书写方面不仅有其传统,还在传承延续中与青岛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镜像关系”,具有典型研究价值。通过对《如歌的行旅》《话说青岛》《青岛城记》等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青岛纪录片中地方意象存在多重书写逻辑:地方历史意象对青岛文化记忆的跨时空再生产、地方空间意象对青岛现代性城市身份的建构,以及地方人文意象对青岛精神风貌的传达,并由此进一步阐释了其在塑造城市形象、传承时代观念与强化文化传播三方面的文化实践功能。

    2025年02期 v.37;No.121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莲华净土实胜寺碑记》校考

    王志钢;

    《清太宗实录》《柳边纪略》《全辽备考》《辽宁碑志》均记载了《莲华净土实胜寺碑记》,文章进行了汇校汇考。研究发现:《辽宁碑志》收录的石刻碑志与最早的写本文献《清太宗实录》和刊刻本文献《柳边纪略》《全辽备考》均存在数十处异文。通过汇校,还发现《辽海丛书》依据的《柳边纪略》版本或不佳;编纂《全辽备考》时部分碑文已模糊不清;《辽宁碑志》等三种文献避讳“明”字与畏惧“文字狱”有关;《辽海丛书》收录的《柳边纪略》刊刻年代存疑;《莲华净土实胜寺碑记》或保存了明清更迭之际东北地区流行的《文选》版本;满文碑志首段应依照《文选·头陀寺碑文》撰写。

    2025年02期 v.37;No.121 141-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高等教育研究

  • 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王宝燕;刘宁;王佳楠;陆婕;

    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信息素养课程的内在逻辑,在生活、学习、工作三大现实场景下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实践和特色案例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沉浸式融入信息素养教学。探索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思政元素融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在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能力。

    2025年02期 v.37;No.121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种业振兴背景下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个一”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模式创建

    张海艳;刘义国;夏菲;王铭;焦付超;江绪文;陈景堂;

    实践创新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突出特点,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为提升种业振兴背景下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本文从课程体系、论文选题、导师团队、实践基地、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增设一系列校内特色实践课程、瞄准一个产业问题、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导师队伍、打造一批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一套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创建种业振兴背景下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个一”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模式。

    2025年02期 v.37;No.121 152-15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探究——以课堂学生行为状态识别为例

    刘菲;王淑栋;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逐渐崭露头角。本研究以课堂行为识别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建议。通过创新优化DCV-YOLOv5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精准识别,有效支撑了教学评价实践。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领域的应用不仅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也为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将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2025年02期 v.37;No.121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美国高校农业传播教育发展现状及启示

    范明超;高欣峰;孙云宽;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与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兼具农业知识与传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美国高校的农业传播教育已趋成熟,研究其模式可为我国提供重要借鉴。研究选取18所美国高校农业传播专业,深入分析其学科设置与培养模式。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的农业传播教育融汇了多个学科领域,依托涉农学院构建起涵盖本硕博全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五大类核心理论课程奠定学术基础,并结合海外教育与校内外实习强化实践能力,同时突出跨文化传播与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农业院校要主动承担农业传播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与责任,通过强化学科交叉和构建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培育知农爱农传播人才。

    2025年02期 v.37;No.121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