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

  • 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查华超;张心悦;

    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区、市)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做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2年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整体表现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简称DMU)有效特征;到2022年仅新疆、云南等地区仍位居较低水平区,且效率的空间差异来源,2011年主要由超变密度贡献,2012—2022年主要由区域间差异贡献。最后,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人民币涉农信贷人均余额等因素均是影响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的重要原因。为此,建议从提高中、西部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调整人民币涉农信贷的地区投入结构及更好发挥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带动作用等方面,不断提升中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效率。

    2025年03期 v.37;No.122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元治理视域下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

    赵嘉玲;王鑫圆;

    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如何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重要命题。元治理理论揭示了多元治理中权威主体存在的必要性,为乡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及其领导作用转化为治理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有益策略。该理论范式与基层党组织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具有多维适切性。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元治理者”,其政治权威须通过“嵌入-动员-整合”的递进运行机制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效能的良性循环需要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培育基层党组织的法治意识、塑造乡村分而不散的“三治”结构进行提升。

    2025年03期 v.37;No.122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

    马艺文;林龙飞;

    公共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利用宏微观匹配数据,考察了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效应及传导机理。结果表明,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获得有助于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可以降低农民工在打工地的健康风险,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劳动组织,进而促使城镇就业质量的提升,为完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促进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37;No.122 2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山东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窦晓霞;郭海红;

    农业社会化服务对于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选取2010—2022年山东省16个地级市数据,测算粮食生产效率,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通过熵值法测算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核密度估计和Arcmap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EBM模型测时序维度,2010—2022年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粮食生产效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角度来看,山东省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粮食生产效率方面呈现以济南和青岛都市圈为中心的集聚现象,显著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增强粮食生产效率起到了关键的促进效果,并且产生了积极的空间外溢效果。根据研究,建议采取统筹兼顾和因地制宜的策略,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

    2025年03期 v.37;No.122 33-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内生发展视域下的乡村全面振兴高效能进路

    顾修迅;郭振宗;邱再辉;

    高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新内生发展理论超越、把握历史实践逻辑、综合考量时代要求,塑形内外融生乡村发展模式。为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加强农民主体地位多元化保障,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统领,以实现乡村三大功能为牵引,以集成性举措提高“全要素效能”。

    2025年03期 v.37;No.122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经济·管理

  • 缺失与重塑: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经济权利论析(1949—1956)

    吉若凡;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如何保障农村妇女的经济权利是推动男女平等、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关键。基于家庭经济学、女性主义社会学和历史文献学的梳理分析可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宣传、落实和监督为农村妇女经济权利构建起坚实的制度保障:通过修订法律坚定维护妇女土地所有权及其相关权益;通过教育唤醒妇女经济权利意识;通过大力宣传动员妇女投入生产劳动实现经济独立。经过不懈努力,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的经济权利得到明显改善,使广大农村妇女取得了经济地位的实质性飞跃,使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5年03期 v.37;No.122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品牌跨界营销感知价值对顾客契合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韩杰;辛腾祺;云乐鑫;

    在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众多本土品牌尝试通过跨界营销为顾客提供新的消费体验和价值。然而,如何通过跨界营销感知价值形成持续互动的顾客契合行为成为许多本土品牌营销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困惑。文章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下的品牌情感变量,探讨了品牌跨界营销感知价值对顾客契合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认知价值、感知质量价值、感知互动价值以及感知创新价值分别对顾客契合行为产生了正向影响;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品牌情感(真有之情、应有之情)是感知价值影响顾客契合行为的重要中介机制。研究结论丰富了品牌跨界营销与顾客契合行为的关系研究,对本土品牌跨界营销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年03期 v.37;No.122 58-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RMP分析的山东省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研究

    郭燕茹;徐文静;陈东杰;

    在大健康背景和普遍亚健康状态下,以追求健康养生为目的的森林康养旅游迎合了人们的需求。文章基于RMP理论分析,结合山东省的森林旅游资源、市场情况和产品开发进行研究,发现以下问题:本土资源与康养旅游结合度不高;营销宣传不足,市场缺乏有效定位;配套设施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产业融合度低,康养旅游产品开发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资源,塑造山东省森林康养特色品牌;有效定位市场需求,加强跨地区宣传;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服务品质;促进产业融合,深层次开发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等建议。

    2025年03期 v.37;No.122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个案工作介入农村丧偶独居老人居家养老质量提升研究

    金仙玉;于航;傅腾;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丧偶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多。该群体虽然物质需求基本能得到满足,但身体健康需求、生活照料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却被忽视,影响其养老质量的提升。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对服务对象F女士开展个案介入工作,得出研究结论:个案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丧偶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质量。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农村丧偶独居老人居家养老质量的对策建议:在介入过程中要从身体健康、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这三方面需求来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提高其养老生活品质。

    2025年03期 v.37;No.122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政治·法律

  • 高校教师党支部加强价值引领的路径研究

    李卿;王效仿;王天龙;

    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是党组织联系和团结广大教师的纽带与桥梁,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师党支部应着力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团结凝聚广大教师,把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持续强化教师的价值认同与使命担当。从“党建+”的视角出发,精准定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引领力;拓展维度,以“党建+业务”的多元化模式,拓宽价值引领渠道;传递温度,以可感知的支部关怀,提升支部服务能力。通过以上举措,探索高校教师党支部加强教师价值引领的路径,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推动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3期 v.37;No.122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初文杰;徐金娟;

    党建引领是社区实现有效治理的前置逻辑。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在社区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须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以服务定位完善政治功能,再以政治功能驱动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党组织自身蕴含的优势,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嵌入融合、工作联动等多种方式,完善基层社区治理结构,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实现党的领导和治理效能之间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命运共同体。

    2025年03期 v.37;No.122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科技进步法》发展演变研究

    盛瑞金;

    《科技进步法》是支撑与服务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分析《科技进步法》的发展演变历程,不仅能够为理解其发展逻辑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未来科技立法的优化提供参考。但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主体、科技评估内容等垂直领域研究,未能以全面视角进行阐释和解读,而以行动者网络理论剖析《科技进步法》的发展演变,能够突破传统线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展现多元主体在《科技进步法》构建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协同关系和互动机制,为《科技进步法》的演进研究提供全新视角。通过对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主体构成、转译的具体内容和网络框架的构成进行阐述,从确立多元行动者职能定位、以共同需求聚合各方利益、开展激励化措施实现转译协同、动态调试强化拓展行动者网络四个主要方面分析《科技进步法》发展演变的实践策略,以此来揭示法律制度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网络演变逻辑。

    2025年03期 v.37;No.122 94-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哲学·史学

  • 臻入圣人之境:朱子“志”论探析

    柯晨;

    “志”论是朱子性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命题。朱子论“志”主要从本体内涵、工夫存养和境界展现三重维度展开诠释。以“心性所向”论“志”,意在分析“志”以天命性理为活动的依据,“志”是道德活动的主导力量,具有调节、统摄情感和规范行为的功能。以“居敬穷理”论“志”,即论证通过居敬工夫确保“志”能免受私欲袭扰,“志”为本心性能而定向于性理,本心需通过穷理工夫获得道理,才能确定出“志”的方向。以“圣贤气象”论“志”,旨在以“曾点气象”和“孔颜之乐”阐明朱子“志”论可实现其本体与工夫的圆融相合,“志”的形态最终指向志理合一的道德自得境界。朱子“志”论继承与发展了宋儒所奉持的仁者和乐的理念,其理论建构为道德人格的意志培养方案设计提供了有益启示。

    2025年03期 v.37;No.122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分析

    李菲;杨先梅;

    《德意志意识形态》深刻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主要探讨分工与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指出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产物,社会分工状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关系变革都存在密切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在科技创新、人的解放、制度改革三大维度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有重要启示。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更高质量阶段演进,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为指导,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生产关系变革协同推进来实现智能化时代的新质分工。

    2025年03期 v.37;No.122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政府主导下的医疗下乡:20世纪30年代青岛乡区医疗卫生建设探析

    王兆刚;吕凡熙;

    20世纪30年代青岛的乡区建设是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政府在乡区建设中,为改善乡区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采取了由政府主导,将城市医疗资源大规模输入乡村的做法,从而在短时间内在青岛乡区建立了初步的医疗卫生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下的“医疗下乡”模式,与同时期以河北定县为代表的由民间力量主导的乡村医疗卫生实验形成呼应之势。青岛乡区的医疗卫生建设表明,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过程中,国家政权可以将城市的资源输入乡村,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避免乡村社会的边缘化;同时借助资源输入将国家权力下移,加强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动员能力,推动国家政权建设进程。

    2025年03期 v.37;No.122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化·艺术

  • 论法若真文集《黄山集》之价值

    刘鹏;

    《黄山集》是齐鲁文化名人法若真的代表文集。该文集不仅题材丰富,艺术风格独特,而且有着重要的文学理论价值、文献资料价值和历史史料价值。《黄山集》向世人展示了法若真古文创作成绩和文学创作主张,文章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为后世古文创作提供了示范。《黄山集》展现了法若真的交友情况,展示了法若真施政为官的理念,为研究法若真生平经历提供了文献资料。《黄山集》有些文章中记录了某些重要历史事件,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黄山集》代表了法若真的古文创作水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文集。

    2025年03期 v.37;No.122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当代韩国流散文学中的华人身份叙事

    金斓斓;

    新世纪韩国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朝鲜族及其他华人移民群体在韩国的环境中所面临的阶级、性别、民族等方面的冲突与困境。作家们通过刻画充满共情的人物形象,强调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试图消除民族之间的偏见,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尽管这些作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以情感友善为核心的创作理念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为构建多元化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025年03期 v.37;No.122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汉语“农业隐喻”的认知文化阐释

    陈帅;李春梅;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汉语中农业隐喻的多种类型,进而挖掘其背后的认知动因。首先,利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作为源域与农业生产相关或相近的表达,概括出“爱是农业”、“教育是农业”、“经济活动是农业”、“人生活动是农业”四种隐喻类型。通过农业生产的概念结构,去理解“爱”、“教育”、“经济活动”、“人生活动”,其认知的基础就是农业生产的概念结构与其具有相似性的身体经验。此外,还揭示了“农业隐喻”概念体系的形成受到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的制约。

    2025年03期 v.37;No.122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张静媛;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机制缺失与教学针对性不足的问题,构建“三阶递进式词汇学习模型”。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对笔者所在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开展实证研究,运用准实验设计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结合历时12个月的跟踪调查与和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在词汇应用能力、运用准确率及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等维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认知建构—情境内化—自主输出”三阶培养路径,通过教师脚手架搭建与个性化学习档案的交互作用,有效解决了艺术类学生词汇习得中的“高原效应”与“动机衰减”问题。该模型为应用型高校特色化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具有显著的教学推广价值。

    2025年03期 v.37;No.122 140-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LAM融合服务的青岛市红色文化资源协同推广研究

    史健;姜仁珍;

    青岛市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收藏广泛,在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基于LAM融合服务的视角,深入探究青岛市红色文化资源的协同推广策略。通过资源整合规划、技术融合策略、服务融合模式、人才融合培养以及评估反馈机制的逻辑设计,实现LAM服务的融合发展。设计红色文化资源协同推广策略,以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契机,运用数字化等技术唤醒红色文化生命力,延续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觉,服务国家文化兴盛的战略目标。

    2025年03期 v.37;No.122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高等教育研究

  • “双招双引”战略驱动下驻青高校人才引进与培养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刘梅月;寻晓文;徐波;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青岛市发起了“双招双引”攻势。近年来,青岛市在人才引进和经济增长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加快了驻青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在人才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重引进轻培养、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融合度欠佳,以及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原有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弊端阻碍着驻青高校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推动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协同发展,对提升驻青高校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本文以驻青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驻青高校在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将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两个方面对比分析,包括对人才引进与培养的优缺点对比分析、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成本收益对比分析,探索驻青高校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的协同发展路径,制定出适合驻青高校发展实际的人才引进与自主培养融合发展机制。

    2025年03期 v.37;No.122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展学斌;丁志勇;李沛霞;李虹俐;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研究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从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综合治理的视角,指出了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立足新时代数字社会变革,科学把握网络用户特点,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提出了健全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组织领导、平台建设、内容管理、实践活动、协同共建、评估反馈等系统机制,构建全面系统推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治理格局,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5年03期 v.37;No.122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时代意蕴、价值理念、实现路径

    毛凯梅;

    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未来教学的主要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于各大高等学府的教学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路径等方面,探索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到高校思政教学的方法,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2025年03期 v.37;No.122 161-165+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当代大学生抑郁现状、发生影响因素及早期发现干预研究

    韩旭东;王人立;

    通过聚焦大学生抑郁问题,分析其现状并探讨心理发生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抑郁问题呈现普遍化、严重化、危机化趋势,低龄化特征显著。抑郁心理发生的影响因素涉及多个维度,揭示不良家庭环境、心理弹性不足、过度功利化行为、网络成瘾及过早片面探究生死观等是诱发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研究提出了构建筛查预警机制、加强心理服务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优化家校协同、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帮助以及整合资源构建协同干预体系等多方位干预对策。创新之处在于:系统探讨了“过早探究生死观”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揭示了这一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潜在风险;提出了“七位一体”本土化干预模式,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抑郁症学生的早期发现、精准识别和有效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及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025年03期 v.37;No.122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